加拿大(英文、法文:Canada,IPA讀音:/'kænədə/(英)/kana'da/(法))、通稱加拿大,是北美洲最北的一個國家,西抵太平洋,東至大西洋,北濱北冰洋,領土主張直到北極。加拿大東北方和丹麥領地格陵蘭相望,東部和法屬圣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相望,南方及西北方與美國接壤,邊界長達8892公里,為全世界最長不設防疆界。加拿大由十個省和三個地區組成,首都為渥太華。亦是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最多國內城市名列前茅的國家之一。

就國土總面積來說,加拿大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國(其中陸地面積為世界第四,僅次于俄羅斯、中國和美國),但是人口密度非常低,總共只有3,300多萬居民。加拿大是個具有現代化工業及科技水平的發達國家,能源資源充足,經濟體制依靠自然資源。
“加拿大”一詞源于美洲原住民語言休倫-易洛魁語中的“Kanata”,意為“村莊”。加拿大立國初期的官方全名是加拿大自治領(英語:The Dominion of Canada,法語:Le Dominion du Canada),在1930年代后,聯邦政府就停止使用全稱。1967年,英廷正式放棄“加拿大自治領”的稱號。此后在正式場合,都是使用“Canada”一詞作為官方國名。
加拿大的原始居民為印第安各民族以及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統稱為加拿大原住民),這些民族在至少一萬年前便在加拿大居住。歐洲人第一次探訪加拿大是在大約1000年左右,當時來自北歐的維京人領袖萊弗·艾瑞克森(紅胡子埃里克)曾在加拿大紐芬蘭一帶建立村莊,但不久后該定居點便被淹沒在印第安人之中了。更持久的殖民活動是在16世紀和17世紀左右由法國人開始的。
在這片被稱作新法蘭西的土地上,法國殖民者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發生了持續的戰爭,而最終以英國殖民者的勝利而告終,1763年的巴黎和約使加拿大正式成為英屬殖民地。在美國革命之后,許多英國保皇黨人移民到加拿大。英屬北美條約通過之后,英國政府在1867年7月1日建立了加拿大聯邦,并允許其自治,由英裔和法裔殖民者共同統治。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和1982年的加拿大憲法逐步鞏固了加拿大的獨立地位。
在20世紀下半葉,一些魁北克的法語省民請求獨立,但是兩次全民公決(1980年及1995年)中獨立一方以40%及49.4%的得票率險負。之后,加拿大修改了相關法律,清晰法案規定在魁北克全民公決中所提出的問題足夠明確且得到明顯多數的支持時,魁北克可以與加拿大政府進行脫離聯邦的協商程序。
加拿大東部被分為北方的寒帶森林地帶和無植物的加拿大地盾與哈得孫灣以及拉布拉多高原地帶,南方有非常肥沃以及人口稠密的圣勞倫斯河峽谷。中部大部份是平原和草原。西部加拿大主要是崎嶇的洛磯山脈。
加拿大全境分布有許多大湖,包括在南方跟分美國部分國界的五大湖。加拿大的淡水資源占世界淡水資源的20%,其中35%為可更新的。
廣闊的北方主要是極地氣候的低地,所以很少人居住。只有少于三萬人住在有大約西歐一樣大的努納武特地區。大多數大城在比較溫暖的的南部,更多的集中在東南部。最大的城市是安大略的多倫多、魁北克的蒙特利爾、卑詩的溫哥華、安大略的渥太華、亞伯達(艾伯塔)的卡爾加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