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這話還是出自一本經典歷史書籍。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曾用他“我昔東海上,勞山去紫霞”的詩句,贊美嶗山的山光水色。

昔日秦皇漢武帝登臨此山尋仙,唐明皇也曾派人進山煉藥,歷代文人名士都在此留下游蹤,號稱“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嶗山道士更是聞名遐邇。山上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回路轉。人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嶗山,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名勝景區之一。
嶗山,古代又稱為牢山、鰲山,位于青島市區東部黃海之濱,以其獨特的山海奇觀聞名于世,主峰(亦稱嶗頂),海拔1133米,自古就是我國的名山之一。
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郁郁蔥蔥,你會感到心胸開闊,氣舒神爽。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是“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涂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如今的嶗山,分巨峰、登瀛、流清、太清、上清、棋盤石、仰口、北九水、華樓9個風景游覽區和沙子口、王哥莊、惜福鎮、北宅、夏莊5個風景恢復區,共有大小景點200多處。
嶗山周圍的約200公里,幾乎處處都是奇巖怪石,三面臨海、云氣嵐光,變幻無常,海波山色,交相輝映。嶗山也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唐代嶗山初建茅庵,道教在此得到傳播,歷宋、明、清而經世不衰,最盛的時期,嶗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道士逾千人,至今嶗山仍有二、三十處保存比較完好的道觀。嶗山歷代被人稱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
嶗山分巨峰、登瀛、流清、太清、上清、棋盤石、北九水、華樓等風景游覽區,一日只能游覽幾個景區,火車站、棧橋等到各繁華地段車站碼頭各大賓館均有發往嶗山“一日游”的專線車輛。

目前嶗山游覽線路共有四條其中陸路三條(南線,東線,中線),水路一條。
南線:由香港東路或東海東路向東經沙子口,登贏,流清河奔太清宮,主要游覽太清景區。如果時間允許,可再去上清景區或去巨峰景區;也可去棋盤石景區。此條游覽路線距離近,可觀幾個著名景點,并可當天輕松往返。一般旅行社能安排走這條線,也是最繁忙的嶗山旅游線路。
乘坐旅游專線車或幾個包乘出用車十分方便,可減輕登山之勞累。如乘104路,113路,304路公交車也可游覽此線。
東線:由李滄區李村出發,先向北轉東,經惜福,王哥莊到仰口主要游覽仰口景區,如果早晨出發時間較早,游覽行程緊湊,剩余時間較多,可向南游覽棋盤石景區或直奔太清景區由南線返回。 根據同行人員數量,包乘中巴車或出租轎車,一日內可游完東線和南線主要景點。若乘123路,312路,106路公交車,一般只能游覽東線。
中線:也是由李滄區李村出發,向東經北龍口轉北,經北宅,烏衣巷赴北九水景區。若時間允許,此線可于途中游覽華樓景區;亦可驅車經柳樹臺攀巨峰,步行過潮音瀑亦可達巨峰。由大嶗觀可轉赴仰口景區。 可包乘出用車或乘107路,110路,311路,365路公交車抵達。
水路:由青島灣旅游碼頭乘船游覽海上風光,在太清灣登陸,主要游覽太清,上清景區。
除巨峰景區目前尚未開放外,各景區及其他景點均可分幾次按不同旅游線路作較全面的游覽這座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的世外桃源,留給人們韻味清新而悠長感覺。
巨峰
又稱嶗頂。云海奇觀,彩球奇觀,旭照奇觀為其三大景觀。巨峰為中國觀日出最早佳境之一,觀“日出海上”,則唯嶗山獨具。于嶗山度假村或客棧小住,夜看月景,晨觀日出,乃嶗山之游一大快事。
為嶗山九大風景游覽區中最高最險峻的一個景區。有一線天,黑風口,五指峰比高崮,靈旗峰,自然碑等景觀。其最高處為巨峰,俗稱“嶗頂”,海拔1133米,為嶗山的主峰。巨峰極頂有一塊幾尺見方的巖石,名“蓋頂”,又稱“磕掌”,僅能容三四人巨峰山勢陡峭,攀登艱難。西從柳樹臺東上15公里。南從煙云澗行10余公里,西北由魚鱗口向東南攀行約5-6公里,東由上清宮或明霞洞西去,西南循大圈子,迷魂澗均可抵達巨峰。“巨峰旭照”,“嶗山火球”,“云南奇觀”,“巨峰佛光”為巨峰四大奇觀。
華樓峰
嶗山三大奇石之一,古稱聚仙臺。為一方形山峰,四壁陡峭,巍峨險峻。傳說八仙過海途徑嶗山,何仙姑于聚仙臺梳妝,又名“梳妝樓”。史載張三豐等名道皆與此峰有不解之緣,故成為海上名山之一。
太清宮
亦稱下清宮,始建于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前臨太清灣,背依七峰,為嶗山道教祖庭,是嶗山最大的道觀。全真道天下第二叢林。道教的“返璞歸真”內涵與嶗山自然生態互為詮釋,渾然天成。位于嶗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環山,前瀕面海,四季蔥蘢賽江南。現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500平方米,共有房舍150余間。宮內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3座殿堂。太清宮曾以“太清水月”之譽列嶗山十二景之一。三皇殿院子里有兩株古柏,傳說漢代所植。

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周圍有許多景點和刻石。因此,太清宮一帶就成了嶗山游覽區的中心。
龍潭瀑
嶗山八水河中游,于百尺懸崖飛流直下,噴珠吐玉,狀如龍舞,故名“龍潭瀑”。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見底。山雨過后,洪涌瀑注,飛騰叫嘯,蔚為壯觀。
北九水
白沙河上游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以北九水療養院“九水界橋”為界分內九水外九水。“九水明漪”為嶗山十二勝景之一。源于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峽谷,一路群峰竟秀,萬木爭榮,佳景迭出,美不勝收,故有“九水畫廊”之美譽。
九水十八潭
嶗山主要游覽區之一,長約3公里,由眾多景點組成,統稱為九水十八潭,有“九水畫廊”之美譽。一水有“至柔潭”,二水有“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三水有“無隅潭”、“無極潭”,四水有“自取潭”、“俱化潭”、“中虛潭”,五水有“有間潭”、“得魚潭”,六水有“得意潭”、“無幾潭”、“不滯潭”,七水有“餐霞潭”、“飲露潭”,八水有“清心潭”,九水有“洗耳潭”、“潮音瀑”等重要景點。游覽區內建有旅游度假村和療養院。曾以“九水明漪”之譽列嶗山十二景之一。
神秘色彩 游覽嶗山的人,不會忘記到傳說蒲松齡住過的三清殿西關岳祠看看。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多次以嶗山為背景。三宮殿前的一株山茶,高8.5米,干圍1.78米,樹齡約700年,為世界少見的大山茶。寒冬季節,滿樹綠葉滴翠,紅花嬌艷,猶如落下一層絳雪。宮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當年蒲松齡寓于此,與牡丹、山茶相對,孕育出優美的神話故事<<香玉>>,寫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麗的女子,與一位書生相戀的故事,為<<聊齋志異>>中的佳作。
嶗山不僅景色勝跡聞名中外,各類產物也十分豐富。在170公里的海岸線上,共有魚、蝦、貝、藻類128種,并出產海參、鮑魚、扇貝等多種海珍品,嶗山的白沙河中長有一種仙胎魚,傳為仙女變成,異常仙美。嶗山泉水豐富,清澈甘甜,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就是以嶗山礦泉水精制而成的。
|